正确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工作内在规律
(2015年3月)
新形势下,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、科学的思维方法、管用的工作方法,破解传统惯性思维造成的“老办法不管用,新办法不会用”等突出问题,成为摆在广大组工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。近年来,我县按照“越严越好、越实越好”的要求,立足于“抓几件撬动全局的工作”工作内容上抓根本、工作方式上抓具体、工作落实上抓督查,有效提升了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。
一、正确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,抓住根本问题,谋治本之策
组织工作千头万绪、纷繁复杂,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,围绕抓根治本考虑工作、制定措施,由表及里、去伪存真,切实解决根本问题。比如,农村发展党员质量不高问题。个别村党支部书记为保住“位子”,要么不发展党员,要么只发展自己人,造成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、家族化、派系化问题,影响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。对此,各级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,如支部书记近亲属入党公示、党委备案等,收到了一定的效果,但作用不明显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“少数人发展少数人”这一问题。为此,我县从2013年开始,实行了以“培训测评+陈述推荐+组织考察”为主要内容的“三步公选、民主择优”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新机制,把发展党员决定权交给党员群众,提升了群众认可度,保证了发展党员工作质量。三年来,共确定农村入党积极分子622名,与以前相比,35岁以下人员比例提高了43个百分点,女性比例提高了17个百分点,高中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了45个百分点,致富能手比例提高了40个百分点。这一做法被新华社《内参选编》、省委《今日信息》等予以刊发,在2015年全省基层党建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书面交流。再比如,村级组织服务能力不强问题。个别村因经费缺乏导致工作运转不畅、服务能力不强、作用发挥不好,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。对此,各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主要是要求基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。但因基层财力有限,无法满足村级修路、架桥等公益事业建设需要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。为此,我县把激发村级组织内在活力、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作为解决村班子服务能力不强的治本之策,按照省、市要求,大力实施村级集体收入“破壳”工程,探索出了自身挖潜、借力下派帮扶、借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、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、依靠重大工程项目、发展村集体经济等6条增收路子,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干部的聪明智慧和首创精神。从2015年情况来看,集体收入过5万元的村461个,占到总数的90%,全部消除“空壳村”,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和为民服务能力。
二、正确处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,创新工作载体,提务实之力
毛泽东同志说过:“认真调查研究,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,而不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,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。”这就告诉我们,目标任务明确后,关键要抓好具体部署、具体规划、具体措施,一步一步地走,一件一件地做,不能空对空。比如,如何把干部情况在平时掌握起来问题。这是“提高知人善任能力”的前提和基础。近年来,我县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,探索建立了无任用考察+业绩申报+网络测评“三位一体”干部考核评价体系。无任用考察,即在不涉及干部任用的前提下,通过科学测评、“一对一”谈话,全面掌握班子和干部情况。业绩申报,即定期收集干部日常表现、突出贡献、表彰奖励等情况,并量化打分,纳入干部实绩档案。网络测评,即开发网络测评系统,在职人员通过随机产生的用户名和密码,随时随地登录系统进行测评,确保真实表达个人意愿,全面掌握班子和干部民意基础。这一做法被《山东组织工作》刊发。再比如,如何增强党性意识问题。传统的党员意识教育,往往是以抽象的理论说教为主,很难做到“内化于心”。为此,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,通过具体的、感性的方式,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具体实践,获取直接的、丰富的感性认识,进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,最终实现党性意识的培育养成。我们部署开展了“三个一”活动,要求各基层党组织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党员大会、集中交纳一次党费、开展一次“党性锻炼日”,通过引导党员履行最基本的义务,不断强化角色意识和纪律意识,有效加强了党性锻炼。于2013年8月设立了党员助学基金,一次性向全县党员募捐过百万元,现已救助困难学生92人,发放助学金18.4万元。通过党员助学,既让广大党员提升了荣誉感和责任感,又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,增强了爱党敬党坚决跟党走的信念。同时,建设了党史国史馆、开通了“利津党建频道”和县委组织部微信公众号,进一步拓宽了党员教育渠道。这些做法被新华网等媒体多次采用推广。
三、正确处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,狠抓工作督查,究不力之责
组织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做法是以上率下,但“上热下冷、上严下松、上实下虚”等问题十分突出。这里面有基层工作不实、落实不力的问题,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上级督查不够、追责不力。为此,我们将狠抓督查问责作为推动组织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手段,建立完善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。比如,村级工作运行不规范问题。各级制定出台的民主议事、“三务”公开、“三资”管理等制度,涉及村级工作的方方面面,但实际工作中,运行不规范的问题依然较为普遍。我县自2012年以来建立了严格的督查机制,每月组织人员到村实地暗访检查,先后对6名未按时到岗坐班的工作区干部进行了约谈。同时,开发了“智慧党建”手机系统平台,通过现场拍照上传,实现对村级工作的即时监督,有效提高了基层抓落实的主动性,推动了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。再比如,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。这是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个“老大难”,有些村一乱多年,群众意见很大。为此,我县从2013年开始,部署开展了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治活动,实行严格的帮包制度,从县委书记到各常委、乡镇(街道)班子成员,每人联系一个软弱涣散村,通过深入基层“一对一”、解决问题“面对面”,有效化解了多年来班子不和、党群对立、工作不实等难点问题。再比如,村“两委”换届程序不规范、纪律不严格问题。在上次村“两委”换届工作中,我们将督查落实紧紧抓在手上,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把动员大会直接开到村一级,要求各村必须在公开栏张贴公示换届政策纪律及有关规定,并进行多次集中检查。对18个换届难点村进行重点管理,逐村分析研判,全程进行督导。对违反换届纪律的,一经查实,严肃处理,绝不姑息,保证了换届工作的平稳进行。全县512个行政村全部按期完成换届,未出现一起违反选举程序的事件,换届后未出现一起因换届问题引发的信访案件。
面对新形势新任务,必须探索新思路、新举措。但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,都必须遵循规律,务求实效。实践证明,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,精准发力,扎实推进,科学掌控,是提高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。